杨开忠教授发言内容: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全球环境治理开出的一剂中国良方,描绘了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净化、生态和谐、人文宜居的世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地球系统规律的主动选择,更是顺应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潮流,扛起大国担当的必然行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已经刻不容缓。2009年国际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提出“地球边界”这个概念,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地球有9条红线,这些红线是地球维持稳定状态适用的一个关键的阈值或者限值,9条红线里面,气候变化、生物圈的完整性、氮磷循环、土地利用、淡水利用、新型实体,这6条线已经被突破。那气候变化是这个里面最关键的一条,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其实就像一张温暖的床,大气层就是这张床的厚厚的被子。这张被子里面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器体,叫温室气体。比如大家经常说到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它们就像被子里的棉花一样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再把一部分热量反射回地面。随着我们工业文明的发展,我们燃烧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排出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这床被子就变得越来越厚,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就像夏天,我们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地球开始发烧了,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假如说我们的海平面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它会融化,上海、香港、美国的迈阿密等沿海城市将会被淹没。那么像南亚、中东地区将会出现摄氏五十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热射病的死亡率会飙升,还有超级台风会越来越频繁。低纬度地区,像印度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它变得将不再宜居。咱们前面讲的任何一条地球边界的突破,都会使整个地球稳定状态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当然,我们要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光有这样一种必要性和紧迫性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行动的指南。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展很快,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经延伸到地球之外了。但是大家要注意,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咱们唯一的家园。 破坏自然就是伤害我们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绝非是单向的一种索取,而是双向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人类今天是深度的互联。这种深度的互联性,必然催生我们共同的利益。那么共同的利益也从根本上要求我们之间必须协调协同,一起进化。
总书记告诉我们,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所以不能搞单边主义,也不能搞霸权,必须建立这么一个体系,要善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等这样一些国际机制。也不能背离这些东西另搞一套,通过多边合作,推动全球的治理。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柯布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效地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工业文明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当我们的工厂污染了一些生命资源,不仅仅会导致生态多样性的锐减,更会直接地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因此,我们共建清建美丽世界,最终必须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历史的跨越。就是说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不是不要发展经济了,而是要转变我们发展经济的方式,改换发展的道路,这个道路必须能够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上,像环境、像空气、水、土地都被视为一种免费的公共物品或者无限的垃圾场。企业排污的成本,像对健康的审害,对生态的破坏,不是由企业自己来负担,而是由社会整体来承担,这就使市场失灵了,使过度污染成为一种必然。所以让污染者付费,通过为绿水青山定价,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机制,激发我们保护绿水青山的动力,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保证我们环境的公平性。
事实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指导中国创造了绿色奇迹。这个可不是我们自己说的,美国学者戴维·施韦林,他自2001年以来多次访问我们国家,亲眼见证了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的巨大变化和非凡成就。他说,这些都归功于中国创造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我们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但还不够。我们去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还得有人干,就说总得有几个能扛大旗,做主心骨的国家,他得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得要坚持联合国的全球环境治理理念。第二,这个国家本身都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础。第三,这个国家还得是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起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引领者。
到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始终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逐渐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策源地。
随着咱们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逐渐从全球环境治理的跟跑者变成了引领者。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安德鲁·施瓦茨就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生态事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还特别赞扬我们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 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说中国言必行、行必果,很有担当。
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中,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这么一个协议,它实现全人类气候共识,它重塑从全球层面全人类发展的范式,推动了130多个国家立法设定碳中和目标,引导全球投资方向转向绿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从巴黎到阿塞拜疆,中国始终是《巴黎协定》的坚定维护者、积极践行者和关键的引领者。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之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中国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主动去斡旋,在《巴黎协定》的谈判中,中国代表团积极协调各方立场。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不被牺牲。我们推动自主贡献的机制,让各个国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目标,避免一刀切。所以我们国家支持建立损失或损害机制,为受气候变化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争取援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期间,也就是2017年到2022年,咱们国家可以说以非常担当的姿态,与欧盟共同扛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使命就是基于全球已经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影响、风险、适应和减缓的方案,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缔约方会议提供权威的科学参考,我们参与的科学家数量大幅地提升。
我们不仅在国际上推动大家向着我们的目标、愿景一块儿前进。而且我们在国内加速行动,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另外一个特质就是行动派,咱们不空谈目标,可以说我们超额兑现了承诺,我们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包括风电、光伏等等。
大家知道,“双碳”承诺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的,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非常有担当,也是让我们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一个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仅是30年,这个30年是比欧盟的71年到短上41年,也比美国43年要短上13年。所以我们说是一个非常有担当,需要付出艰巨努力的这么一个承诺。实现我们这个承诺的路径、节奏由我们自己做主,因为我们最了解自己的国情,只有我们自己做主,才能够立足国情通盘谋划,拒绝运动式的减碳,才能够真正实现稳中求进。
我想当亿万人的小行动汇聚,国家的承诺便有了山河的重量。这是中国“双碳”之路顶天立地的承诺,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现场。
库布其沙漠是我们国家第七大沙漠。十年以前,这里有个牧民,最大的烦恼是风沙,年收入不到5000块钱。但是他今天向人们指着眼前这片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说“太阳给我发工资了”,这里建成了全球最大光伏治沙项目,阳光变成电,板下长绿草,风沙被锁住,很多牧民和他一样端稳“绿饭碗”。联合国点赞这里是全球治沙样板。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这里创新实践着生态价值转换,1.7万名的牧民变成了管护员,政府发工资,同时还有生态补贴,草地碳汇增长了10%,相当于年吸碳百万吨,生态环境好以后,动物也多了,雪豹数量回升30%。
咱们这几个故事里面藏着中国“双碳”行动的逻辑,这个逻辑咱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一是人民的逻辑,让普通人获利,行动才能可持续。二是创新的逻辑,中国不抄作业,咱们很有创造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答案。三是是担当逻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承诺了用史上最短的时间,来实现最大的减排。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需要,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负责,也是对全人类的担当。
第三点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引领气候治理新范式。应该说创新是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特质。我们首创了南南气候合作的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的一个打包的方案,包括光伏设备、技术培训、政策咨询。
所以说我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高碳的发展阶段。但我们的一些低碳技术,也不仅仅直接体现在让我们自己或发展中国家受益,也让发达国家受益。国际能源署就曾经说,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光伏产业技术的突破,大大地降低了光伏组件的价格。通过技术转让,通过规模经济使全球的减排的成本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发达国家也从我们这样技术的进步和突破里面得到实惠。
没有生产力革命,便没有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硬的能力。想想看,党的十八大以后,太阳能发电成本狂降,锂电池成本也降了很多。现在光伏电站已经比煤电还便宜。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了关键生产要素,适应不确定性的这样一种韧性能力,成了我们企业生存的规则和硬杠杠。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质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更关键的是,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不就是我们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绿色硬实力,绿色“引擎”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贡献了中国实实在在的智慧、方案和力量。所以它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萨克斯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最重要的绿色经济倡议。联合国环境署的执行主任安德森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展现的生态保护标准,正在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树立新标杆。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串联起文明交融的星火,到今天鸣奏着一曲更为壮阔的协奏曲。在哈萨克斯坦南部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的64台风机巍然屹立,这是中亚最大风电项目之一,研发电量是3.5亿度,满足百万家庭用电,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厂房屋顶铺满中国光伏,年发电千万度。在泰国林查班港,电动卡车穿梭装卸,噪音与尾气成为历史,低碳技术正在融入(六大经济)走廊的血脉,为地球降温。一款中国研发的数字农艺师APP,这是肯尼亚农田里的中国方案。通过卫星遥感与AI的分析,它能预警干旱,推荐播种时间。巴基斯坦瓜达尔曾经是一个连淡水都匮乏的小渔村。如今,这里矗立着中巴合作共建的瓜达尔自由区,工厂已为当地创造超过两千个就业岗位,配套了学校、医院,这就是产业园的价值。他们不是孤岛,而是人才、技术和机遇的造梦厂,以产业园区为活力节点,坚正地行走在绿色化、低碳化、数智化、韧性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上。
不同大洲的普通人命运相连,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坚定的信念。真正的繁荣不是一国独享的盛宴,而是所有参与者共担风雨、共享阳光的可持续未来。我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智利前驻华大使马塔认为,中国重新定义了现代化内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生命共同体源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共同体的各个要素、各个地方、各个阶段,他们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共建美丽世界,不能够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推进。
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统筹历史、现在和未来,当代人和后代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统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统筹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全过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世界筑牢共生根基,书写命运与共的地球答卷,它必将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