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编著的《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一书于2025年6月正式出版,共收录了《如何用“决定 + 法规”新模式为都市圈协同立法?》等73个案例。本文摘自其中之一案例《如何推动都市圈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并略则修改)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成德眉资四市面临的时代课题。成德眉资四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基层治理关键领域、重点任务、难点问题,深化四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健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共享、共育治理人才队伍等几个方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都市圈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探索
(一)共建高效联动机制
建立成都都市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制度(见图1),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谋划年度基层治理交流合作事项,研究制定年度合作事项清单,并按照工作清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明确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任务均能如期完成。2022年6月,成德眉资四市共同签订了《成都都市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合作备忘录》,就智慧治理、多元共治、人才培养等多项内容达成合作意向,为成都都市圈高质量治理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共促治理效能提升
深入推进成都都市圈智慧治理,依托成都“天府市民云”平台上线资阳、眉山、德阳市民云频道,实现电子社保卡、实时公交、地震预警、金熊猫卡等30余项四地服务在线共享,让更多市民足不出户享受到跨地域的优质城市服务。
(三)共享支持资源要素
依托成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建立以29名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为核心支撑、15名基层治理实操能手为骨干力量的专家智库,面向成都都市圈开展业务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成都市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天府社创中心),引导社会创新创造资源、社会专业力量、专业社工人才等开展人才培育、产品共创、经验共享。大力促进社区商业供需对接,围绕便民服务、社区养老、学前教育、医疗健康、特色文体、社交休闲等领域,释放100余个投资项目合作机会,涉及资金120.4亿元。
(四)共育治理人才队伍
建立成德眉资基层治理干部互派学习交流制度,围绕党的建设、小区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共派遣基层治理干部和村(社区)干部150余名。加强基层治理干部培训提升,整合各市党校、高校、职业院校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城乡基层治理学院联盟,将蓉城社区发展治理·云讲堂扩展到成都都市圈,四市基层治理干部线上共参训学习4.8万人次。
二、创新
(一)健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问题研讨、工作会商等议事制度,每季度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当前存在的困难问题、需要推动的重点工作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重点事项,对推进难度大或存在分歧事项,报请四川省同城化办公室指导或协调解决,同时加强对议定事项的跟踪督导,切实推动全年目标任务高效完成。
(二)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共享
按照“信息共享、阵地共用、人员共育、文化共建”的工作思路,着力推动天府市民云平台、行业智库专家、学校培训资源、基础数据信息、社区游线景点等优质资源向都市圈范围延伸覆盖,持续推进各类要素在都市圈内畅通流动和高效整合。
(三)注重先进经验互学互鉴
加强都市圈基层治理先进经验的总结推广,定期梳理四市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居民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重大改革、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对于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及时在都市圈进行宣传推广,成都市“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微网实格”治理机制,以及德阳市“十大微改革工程”等多项成熟经验在成都都市圈各地镇(街道)、村(社区)得到落地应用。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教授胡刚认为,都市圈本质上是中心城市的软性扩容,建设都市圈就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协调周边城市一起共同发展。在党建方面,中心城市成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协调作用,成都都市圈的做法告诉我们,都市圈建设不但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同城化,而且可以在党建、社区治理等领域推动一体化。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划学院罗小龙也指出,成德眉资四市推行的“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机制,可谓深化合作共识的创新实践。该模式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智能化治理、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创新性措施,有效提升了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成德眉资的合作机制还为我国其他都市圈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也为都市圈的资源共享和智慧治理树立了典范。展望未来,都市圈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持续优化合作机制,通过定期评估,不断调整和完善合作策略。同时,应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共同营造“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此外,鼓励建立政策创新试验区,试行都市圈基层合作治理的创新模式和政策。最后,可建立广域跨界共治机制,与其他都市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