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实施的基本战略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着重强调增强优势互补、区域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即增强区域经济互补性和融合度。因此,深刻把握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关键、理解增强区域经济互补性和融合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探索增强区域经济互补性和融合度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乃国家整体繁荣的必由之路,正如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任何经济空间也不可能独自发展。其中,空间对流,这一经济空间之间物质、能量、人员、货币、信息的持续流动,成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所在。
首先,畅通空间对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经济循环与空间对流相互作用,对于幅员辽阔的我国尤为重要。经济循环和空间对流的共同进化,使得畅通空间对流成为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方面。因此,完善空间对流机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其次,畅通空间对流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增进个人和组织发展机会可及性,促进要素报酬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此外,它还有利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循环的整体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然而,空间对流并非自然畅通,它受到密度、紧凑度、融合度和互补性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城镇化正处于从快速增长到慢速增长的转折期。我国城镇平均人口密度多数已是国际最高,密度总体不构成制约空间对流的瓶颈。随着城镇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我国紧凑度已大幅上升且进入稳定状态,未来随着人口负增长、城镇功能圈化和县域集中城镇化虽仍有提升空间,但总体提升潜力已显著缩小。与此不同,我国空间融合度和互补性、尤其是其中的制度型融合和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性虽有提升,但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距离甚远,已经成为制约空间对流的短板。
为畅通空间对流,必须增强区域经济互补性和融合度。以增强互补性和融合度为导向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应着力创新性建立三个机制:
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职住分离向中心城镇与周边城乡转变,城乡共生圈。这有利于增强互补性、融合性,畅通空间对流,增进社会福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适应这一规律和趋势,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同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把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的标准和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共生圈有序发展。
新型经济大区是城市群与其周边地区互动形成的一体化综合经济区域。顺应互补、融合、韧性、多中心网络对流型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主要城市群为中心规划建设若干新型经济大区,有利于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我们要按照党中央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以完善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东北振兴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实施机制为支撑引领,积极规划建设新型经济大区。
三是把互补性和融合度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和龙头,增强区域经济一体性和互补性关键在于此。为此,我们应在统筹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的同时,进一步把增强区域经济互补性和融合度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门领域、专门方向和重大项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本文刊发在《中国国情国力》(2024年 08期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