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沈体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有两大抓手

发布时间:2024-01-22

近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出台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其中对北京、天津、河北,特别是雄安都提出了协同创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今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以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和国际科创中心、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为主要目的的新协同发展阶段。”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沈体雁 琚理素描

沈体雁介绍,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共有10个重点领域和10个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包括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协同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建设高等学校联盟、加强协同创新金融服务、协同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强京津冀知识产权协作等10个,重点地区包括天津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河北的唐山、保定、衡水、邯郸中关村合作园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以及通州-北三县创新合作区等10个。

沈体雁认为,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有一个目标两大抓手:

把打造中国自主、全球领先的国际科创中心,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标。有人说,北京是知识的创造区,天津是工业或者制造业的集中区,河北是资源空间区。沈体雁认为这样的分工显然是不利于京津冀可持续协同发展的。他建议,京津冀要更多地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分工,要重新发现京津冀三地以及各个城市、各个园区在全球创新版图和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优势,通过重构区域创新格局、重建区域创新治理,走一条“以首都为创新极核的新举国体制创新模型+以京津冀周边创新极点为载体的精益创新模型”的自主创新分工协作路径,建设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向京津冀协同创新新征程。

把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功能抓手。北京要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IT产业集群,包括金融服务和时尚创意在内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天津和河北也要谋划一个或几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比如大健康产业集群、冬奥会驱动的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冀南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津秦蓝色产业集群、津沧绿色化学产业集群、唐山钢铁与新材料产业集群等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把打造“一心”“三核”“八城”协同创新空间格局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空间抓手。“一心”即打造以中关村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的首都全球科创中心;“三核”即建设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创新区和雄安全球创新高地三个创新极核;“八城”是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密科学城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建设天津海洋科学城、雄安科学城、秦皇岛国际生物科学城、唐山国际新材料科学城、沧州国际化学科学城等八个科学城,形成环京津协同创新带和京津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每一个科学城都要精选一个或两个核心未来产业赛道,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营造地方创新生态有机结合,将科学城建设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有机融合,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升级版。比如,通过将中建、中交建、中铁建等大型央企总部、研发机构与建筑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大规模疏解至雄安新区,将雄安科学城建设成为以智能建造和航空航天两个产业链集群为优势集群的世界顶级科学城。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