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空间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研究展望”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20

2025年6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协办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研究展望”专题研讨会在开封中州国际酒店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武汉大学等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十年发展成果,展望学科未来创新方向。



会议开始,主持人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介绍了会议背景。作为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平台,“北京大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自2016年创办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累计培训学员近两千名,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学员横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暑期学校创办初期,针对传统计量经济学处理空间数据的局限性,沈体雁教授团队率先引入国际前沿理论,邀请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提出者Stewart Fotheringham院士、空间计量经济学奠基人Luc Anselin院士等顶尖学者授课,系统讲解空间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主流工具(如GeoDa、ARCGIS等),为国内学界打开学科视野。十年来,暑期学校课程体系持续迭代,从早期聚焦基础理论与软件操作,到近年融入时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并强化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实践。课程内容既涵盖空间回归模型、贝叶斯空间模型等经典理论,也深入探讨地理加权回归等前沿方法,形成了“基础-前沿-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在学科发展层面,暑期学校推动空间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多所高校将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科研领域则催生了一批高质量成果,拓展了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深度;同时,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窗口,暑期学校助力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社区走向国际,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Stewart Fotheringham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暑期学校对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贡献。院士从第二届暑期学校就被邀请来授课,他认为暑期学校的学生对知识很渴望并且很勤劳,北大暑期学校十年来教授了大量的学生(近2000人),对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沈体雁教授持续十年举办空间计量暑期学校,对推动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后,会议进入老师感谢信颁发环节,主办方为长期支持暑期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颁发感谢信,感谢他们为学科人才培养的辛勤付出。

在主题报告环节,沈体雁教授以“北京大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暑期学校十年回顾”为题,系统梳理了暑期学校在课程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并提出未来将聚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跨学科应用拓展等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张耀军教授分享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强调通过案例教学与实验操作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北京大学孙铁山教授则围绕“公共管理学科下空间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路”,结合公共政策分析案例,阐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路径中南民族大学甘天琦教授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提出构建“理论-实验-实践”闭环教学模式

专题讨论环节,来自武汉大学的卢宾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群研究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古恒宇研究员、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姜磊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凌宇恒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叶翔副教授等学者围绕“教学内容优化与方法创新”“科研方法改进与跨学科应用”两大主题展开热烈交流。针对教学层面,学者们建议加强前沿技术与经典理论的融合,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通过跨校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层面,提出应深化空间计量模型与机器学习的结合,拓展在环境治理、区域经济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同时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会议总结阶段,沈体雁教授表示,面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空间计量经济学需进一步强化“方法创新”与“问题导向”,既要夯实理论根基,也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空间问题,如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治理现代化等。他强调,未来将以暑期学校为依托,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空间计量经济学在教学、科研、应用层面的深度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学科力量。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系统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十年发展经验,更凝聚了学界共识,为学科在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随着跨学科融合的深入与技术创新的推进,空间计量经济学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科学支撑作用,成为解决全球空间治理难题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