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首届新空间经济学暨新质生产力布局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响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理论需求,推动在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实问题中构建中国空间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空间经济学中国学派。会议以“新空间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布局”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开幕式由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继增教授主持
会议开幕式由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继增教授主持。南昌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建光同志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生产力质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新空间经济学;开创新空间经济学,建立中国空间经济学派,是中国空间经济学人的使命与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世界生产力质态正在处在向新质生产力质态跃迁的爆发阶段,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关键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空间经济学者要勇当使命,努力在回答和解决新质生产力现实问题中发展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加快形成空间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南昌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建光教授
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研究员,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建强教授分别围绕大会主题做了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主持
杨开忠学部委员首先发表题为“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逻辑”的主旨演讲,他在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空间新的历史逻辑和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响应局限的基础上,从与新经济地理学对比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逻辑,系统提出新空间经济学贯穿不同时代生产力质态、特别是新质生产力质态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和实践原理,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是新空间经济学的特例,新空间经济学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教授
贺灿飞教授以“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创造研究”为题做了主旨演讲,认为区域如何培育新产业、如何探索新的产业路径是重要研究领域。贺灿飞教授将时间与空间维度结合,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探究了机会窗口理论与新产业路径创造,从行为主体、制度环境等探讨了区域新产业路径创造内在机制,并对新产业路径前沿进行了探索,强调了从路径依赖式向前景展望式转变的产业演变模式,其中也凸显了区域地方品质对于新产业路径创造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
彭小平院长做了题为“践行新质生产力理论 加力打造绿色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的主旨演讲,提出要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为主线,努力把江西打造成绿色生产力发展先行区,不仅为江西自身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新空间经济学实践案例。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
李建强教授做了题为“Green Finance Empowers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patial Exploration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主旨演讲,证实了绿色金融能够通过农村电商、农村产业集聚赋能土地生态安全,开展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探索。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建强
圆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单菁菁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花林,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二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檬,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李志萌分别围绕新空间经济学与区域智能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提升内蒙古国土空间品质、新空间经济学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交流,并就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提出建议。
圆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单菁菁主持
绿色低碳发展青年主旨论坛共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承良主持,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王少剑,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官冬杰,香港大学助理教授许振赐分别做了主旨发言。王少剑教授着眼于“双碳”目标,聚焦于全球服务业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基于“格局-过程-机理”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分析。官冬杰教授聚焦水源供给服务流,对其理论框架、关键技术以及实践应用进行了分享交流。许振赐教授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运用系统学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构建了发展全耦合的理论框架,从而多维度评价可持续绩效。
下半场由河南大学教授李二玲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中山大学教授刘晔,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钰,南京大学副教授毛熙彦分别进行主旨汇报。吴康教授聚焦于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主战场的城市群,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并讨论了人力资本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刘晔教授聚焦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运用多源数据、多元方法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健康福祉关系及其“生理-心理-社会”行为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程钰教授密切关注黄河流域创新发展不足问题,将焦点置于孕育创新活动最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的高技术产业,从正负外部性与多元异质性视角探究了高技术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城市间绿色创新合作溢出。毛熙彦教授聚焦于经济全球化转型下的绿色环保产品贸易,认为区域集团化使环境产品流动非全球一体化,环境产品贸易在向三足鼎立格局演进,进而从技术和制度维度挖掘其效应,为深入推进绿色环保产品贸易、助力减污降碳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本次会议组织了“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新空间经济学与长江经济带‘善作为’”“新空间经济学与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空间组织”五个平行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5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师生共同交流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共同探讨了新空间经济学暨新质生产力布局方面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我国新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也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参会人员对新空间经济学及新质生产力布局研究的浓厚兴趣与澎湃热情,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