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8

       12月15-17日,2023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23)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引,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主题,围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凝聚共识,为促进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区域科学发挥独特作用

  范恒山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区域科学有必要也有条件发挥独特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智力支撑。当前,我国区域科学服务于区域经济,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一是协调发展已经构成了我们新发展理念的主要的内容;二是区域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样,成为国家指导和调控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原则;三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直接谋划与实施区域战略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四是中央成立了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战略的有关部署、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等等,协调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推动一些重大事项的落实。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赋予了区域科学崇高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区域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应该“坚守初心,紧跟时代”。所谓坚守初心,就是要始终把缩小不合理的两极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来把握,始终把它抓住,作为中心任务,作为研究的核心议题。所谓紧跟时代,就是要紧扣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本质特征,着力探索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教授揭示了过往的分析环境变化的人类驱动因素分析框架所存在的根本局限和超越的根本出路,构建了可有效用于分析、预测、指导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生态经济学框架I-NEE,最后以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中美比较为例应用和验证了这一综合分析框架。根据I-NEE模型的分析和建议,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既要提高节能降耗、能源替代、降碳减污,也要协调推进人口、交通、城镇化、国土开发和空间布局发展等多方面问题。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副会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认为,原有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并重新划分了中国区域,提出包括东北、东南、华北、西北、西南五大经济区域的新划分方案。这一方案更加符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反映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发展现状,便于交通组织、经济联系以及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国未来如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及国土空间利用的历史脉络,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中的问题,并揭示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体系的具体路径,认为要继续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智力支撑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的主题之一,但从经济学中引进的增长理论缺乏外部视角,可以巧妙地借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创新性地构建“区格”理论,讨论外部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发现其可以较好地解释区域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还可以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合作与地方发展等角度进行系统的考察。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教授认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使命就是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他强调,科学评估的方法是检阅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开发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模拟系统KMP进行了相关的科学评估。他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一些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底盘和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国家对于美丽中国建设赋予的新要求、新内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确保美丽中国的长久不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注入新动力。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监事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敏俊教授提出,无论城市群还是都市圈实际上都是城市网络的不同形态,都市圈的发展使得城市群内部出现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产业集聚和网络外部性作为其背后的驱动机制促进了多中心化的城市网络形成。总体来看,多中心化的城市网络有利于效率提升,在推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多中心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加快发展多中心化城市网络体系,为企业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监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认为,从打造长三角跨界创新共同体的历史意义、时代背景和必要性出发,要通过创新方式来破解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他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经验启示,提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应着力清除自然生态质量不高、行政分割等障碍。此外,应当顺应合作创新驱动因子变化的潮流,重构发展模式,需要调动社会、市场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创新网络的主体作用。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监事长、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梁琦教授提出,空间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就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新形态,虚拟空间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生产、流通、需求、供给、匹配、分配等经济环节都可以在虚拟空间得以实现。空间经济学的演进需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不仅要高度关注地理空间的百年变局,还要勇于探索虚拟空间的无限扩展。因此,我国更需要在生产端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通过虚拟集聚以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双空间的共荣共生。

  《新华文摘》编辑部编审、专栏责编李朱强调,经管类文章也应当正确地用学术语言讲政治,严谨规范准确地引用重要文件文献,做到严谨查找、规范引用和准确阐释。学者们需要合理寻找重要文件文献与甄别错误,注意“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导向。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范建勇教授从差异化的学科质量这一现实出发,分析了高校优势学科对本地科技创新的影响。他提出,高校学科建设促进了高校所在城市内部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创新活动集聚,并且中西部地区大学优势学科对本地创新活动的影响更强,高校基础研究主要通过高校与本地企业的合作研发、社会机构对本地高校发明专利引用、高校为本地培养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这三个途径得以向企业传播隐性知识,共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教授重点阐述了乡镇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破解途径。他认为,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目前存在着两方面薄弱项,分别是省界毗邻区域的经济落后以及乡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支撑作用不足。他强调,推进中国乡村全面振兴,要有全球的眼光,同时还要做到脚踏实地。乡镇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开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打造高品质生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数字乡镇建设,从多维度全面促进乡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邓宏兵教授提出,通过基于“结构—规模—效益”的视角,将创新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创新规模与碳生产率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创新多中心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他建议,在低碳转型背景下,各省份在规划城市创新规模体系,优化创新空间结构时,应注意遵循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碳生产率之间正U型关系规律,重视解决重复建设和同质性竞争问题,避免低碳经济效率的损失。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赵儒煜教授系统性地阐释了中国为什么能实现长期、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预期机制如何解释经济增长。他创新性地以预期机制为核心建立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经济如何能够稳定、长期、快速地增长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并通过引入预期机制对市场机制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衰退、危机是需求升级预期无应的结果,而满足需求新功用预期的技术创新始终是重要的。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院长修春亮教授提出,我国现在的主要经济关系并非单纯的“东西”或是“南北”关系,而是简明的格局,即由18个发展程度较好省市形成的“钻石地区”与剩余发展较为落后的“大边疆地区”,并提出了消弭这种二元分化的建议。他认为,要积极应对二元格局下的新挑战,重视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既要促进“钻石地区”的进一步完善与双循环发展,也要长期扶持“大边疆地区”的发展,挖掘外循环潜力。

  携手共进 推动区域科学发展

  会议设置了圆桌论坛和10个平行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发展路径”“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区域合作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城市、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空间经济理论与应用”“数字经济与区域科学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双碳目标与区域绿色发展”专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李兰冰教授作大会总结。她表示本次会议的目标与会议成效高度契合,不仅学术思想纷呈,很多机构化的合作也依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平台支撑而不断深入,充分展现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她还代表南开大学向所有专家、学者们的与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区域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能够共同携手,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这一大平台上创造更多新的惊喜和奇迹。

  这次年会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与南开大学主办,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经济专委会、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承办,来自高校、期刊编辑部的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共5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