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等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0•经济学)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
会议旨在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构建共谋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欧盟驻华大使郁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书坚主持开幕式。
图片
以下系杨开忠教授发言整理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类文明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但宋以来黄河流域逐渐趋于相对衰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定位总要求。然而,黄河流域不仅地方品质依然相对较差,而且2011年以来经济增长相对落后,与全国收入差距显著加速扩大。因此,无论从目标导向还是从问题导向来看,探索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战略路径,具有紧迫而重大的意义。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里,我想就未来5到15年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路径谈四点认识。
一、从有利生产的河向有利生活的河转变
“治国必治黄”。新中国的黄河治理建设始于1950年。1964年周恩来总理指出,“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1984年原国家计委批复的《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继续强调提出,治黄建设必须“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因此,在供给“有没有”的时代,黄河治理建设方针是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生产的河。这是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相适应的。然而,未来社会主要矛盾是供给不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任务是解决供给“好不好”的问题。这要求黄河治理建设的眼睛要向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生活的河。
贯彻落实这一方针,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而非地理的普遍繁荣;必须树立正确的空间均衡观,既要增加收入又要提升地方品质,坚决破除“唯收入论”;必须跳出低效的经济地理路径依赖,创造高效的经济地理路径;必须科学分配黄河流域最稀缺的地方性资源-水资源,留足生态用水,确保有效增进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迈向特色-创新-人才-品质多级驱动
以产品和服务特色获取竞争优势,是跳出低效的经济地理路径依赖的重要途径。特色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偏好富有魅力的高品质地方,在知识-数字经济时代,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创新和繁荣。然而,一方面,黄河流域创新能力、人才积累水平相对落后。2018年,黄河流域研发强度、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分别为1.76%、3.53%和10.1年(2019年),分别明显低于全国 4.48%、2.19%和10.6年以上的水平,更低于长江经济带。另一方面,黄河“体弱多病”,水资源奇缺,生态脆弱、环境污染较深重,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风险高,地方品质相对低下。因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大力实施特色-创新-人才-品质多级驱动战略。一要以发展特色农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着力加快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二要抓住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加速以及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打破化石能源路径依赖,发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优势,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能源互联网、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三要强化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在黄河流域的布局建设,规划建设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科技创新走廊;四要着力发展优质公共服务。强化“双一流”大学建设布局,率先规划建设弘扬本土文化、培养本土人才、传播本土知识、服务本土经济的一流“土”大学;五要以生态兴黄河,坚持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和补偿方案,让自然力发挥更大作用,让生态移民成为生态补偿更为普遍的方式,确保黄河成为国家高质量生态屏障和高品质生态带;六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既要以水定产城人的规模,又要以水定产城人的区位,逐水而居而非背水而居;七要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和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建设智慧韧性黄河。
三、塑造可持续的紧凑发展格局
提高密度、缩短距离、紧凑发展,是克服黄河流域低效的经济地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由之路。
一要走集中式城镇化。一方面,黄河城市化水平相对低下。2019年,黄河流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6.9%,明显低于全国的60.6%。甘肃尤为低下,仅48.49%,在各省市区中居倒数第二位,比全国水平低13个百分点。山东城镇化率虽超过全国水平,但在东部地区居倒数第2位,与广东、江苏、浙江相差9到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黄河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体系中小城市相对突出,相当数量城市人口总量很小、密度很低,难以高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支持黄河走集中式城市化道路,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要走有限多中心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之路。黄河流域、特别是其中上游地区城市间距离远,国家规划建设的城市群内城市间距离亦相当大。关中平原城市群天水市至西安327公里,略高出成渝两个近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之间距离。城间距离远,加之生态限制,造成两个重要后果,一是黄河流域很多地方不具备建设城市群的条件,应以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建设通勤高效、城乡一体、区域同城的大都市圈为最终目标。我想,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几字弯都市圈而不再提相关城市群的原因。二是黄河流域城市群客观上更加呈现多中心发展格局,应更好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紧凑城市群。
三要规划建设郑洛西-郑济-青济石太“H"型高质量发展带。适应和驾驭中国和亚洲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区别黄河流域五极——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几字弯都市圈的轻重,适应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太原大都市圈重点集聚发展的要求,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青银通道、郑济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郑洛西-郑济-青济石太“H"型高质量发展带,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舞起“龙头”、龙腰郑洛西地带强起来。
四要促进黄河干流及其之流河谷两侧山地和河谷滩区移民易地发展。黄河干流及其之流河谷两侧山地高原人口密度经济上过疏、生态上过密,滩地生态安全隐患突出,应大力推动两侧山地高原和滩区人口和企业易地发展,包括但远不限于向河谷平原经济核心区集聚,促进形成紧凑高效的发展动力格局和安全可靠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
四、消除分割深度融合
黄河流域内外分割重、交流成本相对高。例如2018年,内蒙、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分别为17.7%、17.8%(2017)、15.3%、15.2%、17.5%和17.5%,明显高于全国14.8%。山东虽只有14.15%,但亦仅略低于全国占比。因此,黄河流域必须大力消除分割、深度融合。一要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高度重视规划建设青银武大通道,以形成更加便捷有效的新亚欧大桥;二要深化统一市场建设。全面清理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加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和跨省交易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三要新设若干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高标准高密度推进沿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设立黄河自由贸易港;四要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加速成为全球性城市;五要打造兰州、呼和浩特等黄河上游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和俄罗斯、蒙古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